中新网无锡12月2日电 (记者 孙权)11月30日-12月2日,第三届海峡两岸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高峰会在江苏无锡举行。活动期间,海峡两岸食品科技产业(无锡)合作试验区(简称“试验区”)正式揭牌。
海峡两岸食品科技产业(无锡)合作试验区揭牌仪式现场。无锡市台办供图
食品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民生性、支柱性产业,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是惠及民众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作为台资集聚高地,无锡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淀了很好的食品产业基础,形成了以茶叶、大米、阳山水蜜桃等绿色食品和中华老字号为特色,特殊食品为规模,江南大学为人才支撑,未来食品为发展方向的“政府+科研+企业”发展模式。
此番揭牌的试验区,也是继无锡锡山台湾农民创业园之后,落地无锡的又一重要的对台交流平台。根据计划,试验区将积极推动两岸食品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引入两岸食品科技产业创新链要素,加速集聚两岸食品科技领域企业、人才、资金与技术,加快构建两岸食品共同市场,探索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海峡两岸食品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标杆区。
此前,试验区的“三区四中心”战略定位、五大主要目标、十大重点产业和八大建设任务均已出炉。到2025年,试验区内食品科技领域台资企业要达到10家。
选择食品产业入手,无锡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无锡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当地集聚了一批国际知名的食品产业链企业,形成了知名度较高的食品商贸集散中心。
2021年,无锡获批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今年,为全面推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无锡还制定发布了《无锡市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2025年)》,对产业发展、人才的引进、保障措施都作了明确的要求。
“希望两岸食品产业界的各位专家、学者、企业家能主动参与试验区建设,聚焦食品与健康产业前沿热点,广泛开展各类产学研交流,为食品与健康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为深化无锡、台湾食品产业融合发展探索新路径。”无锡市委常委周常青表示,当前,无锡市委市政府正聚焦升级传统食品、做强健康食品,布局未来食品,加快科创平台升级、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特色食品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致力打造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东方食品谷”。
第三届海峡两岸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高峰会同期,还举办了海峡两岸食品科学与技术研讨会和第三届江南创新创意食品展。
无锡是大陆台资企业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截至今年10月,该市累计批准台资项目2552个,协议台资超130亿美元,引进利用台资超70亿美元。据无锡市台办统计,目前,在无锡从事食品行业的台资企业近30家。(完)
中新社北京12月2日电 题:西部计划实施20周年:他们的青春因这个选择“更有意义”
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医院中医馆医师艾乐松不停起身,在各个诊疗室里来回转——针灸、推拿、拔火罐,照料着等待他的患者。
2014年,艾乐松报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从家乡山东济宁乘坐72个小时的火车辗转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此后扎根新疆9年,他参与创办当地的第一座中医馆,在屯垦戍边的老兵镇播下中医药的种子,让这个南疆沙海上的小镇飘起了草药香。
当地人说,他是镇子里的中医“拓荒者”。
今年是西部计划实施20周年。自2003年发起至今,这项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实施的青年人才工程共选拔派遣超过5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开展脱贫攻坚、乡村教育、民族团结、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
值此之际,记者前往南疆多地,专程寻访西部计划志愿者,记录他们的故事。
停留中医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记者看到前来问询和理疗的当地民众已不下十人。“白大褂里面的衣服基本没有干过,”采访进行时,艾乐松得以喝一口水,“这个地方大,来回跑,(每天)跑个2万步都是正常的。”
2023年8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医院中医馆内,留疆西部计划志愿者艾乐松正在为当地居民治疗腰疾。 曾玥 摄
如今的“大地方”,是从“小房间”建起来的。艾乐松回忆道,“刚开始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我们就给患者做推拿。”靠着一张木头理疗床做出的口碑,他争取到了引进第一批针灸针的机会。“第一批的10盒针灸针给医院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此后,这里发展为初具雏形的中医科,再到如今一座占地面积450平方米,拥有14张专业诊疗床、342味中药饮片且可开展30多项中医适宜技术的中医馆。
9年来,这所中医馆已接诊超过8万人次。放弃了家里养生馆、村卫生室抛出的橄榄枝,选择留疆的艾乐松很少有停下来歇一歇的念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他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两幅自己写的书法,诉说着这位“沙海小郎中”的坚定理想:“君子当立志厚德以济生”。
从中医馆出来,驱车十几分钟便能找到另一位“拓荒者”的所在地——2021年西部计划志愿者王志强开垦的耕地。
走进地里,风一吹,沙子随风卷起,让人睁不开眼、泪直流。
王志强的家里有一双白色运动鞋洁净如新,平日里总不舍得穿。穿得最多的,是10块钱一双的黑面布鞋,“因为经常要下地,地里风沙大、刺多,鞋子经常坏”。
2023年8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西部计划志愿者王志强捧起红薯“示范田”的沙性土壤。 曾玥 摄
2021年8月,王志强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发现当地常种的经济作物红枣在市场上的收价不高。在日常走访的过程中,王志强留意到一块撂荒的沙地,经向团里申请,于今年2月开始着手改良沙化土壤,打造红薯“示范田”。
推平沙包、分埂、漫灌浇水、松土、掺肥、铺地膜、起笼……养殖专业毕业的王志强一点一点摸索着学习种植业,终于种下了30亩“西瓜红”红薯苗。
秋收时节,这块“示范田”亩产量达3吨,每亩利润可达六七千元人民币。“因为地比较生,完全是从沙漠里开出来的,所以没有内地的七八吨(亩产水平),但相对来说产量挺高的,”王志强说,“利润比红枣要高一些。”
而后,他将种得的大部分红薯赠送给当地村民,并将在市场上卖得的钱作为酬劳分发给各环节参与者。“种红薯、管理、收红薯、装袋运输等各个方面,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的达到150人次。”
“示范田”不仅提供了工作机会,更调动起广泛的种植意愿。据王志强介绍,自“西瓜红”种下以来,已有许多前来参观的当地农户表示“我们也想种红薯”。收成之后,又有30多户人家主动联系,表达明年想要种植红薯的意向。
“特别高兴,自己做的事情得到群众认可了。这是挣多少钱都换不回来的。”谈起感受时,王志强仍有些激动。
凛风渐起,冬意已浓。日前,艾乐松和王志强在电话里向中新社记者分享近况:中医馆里前来看病理疗的患者日益增多,面向中医药专业人士和兴趣爱好者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也正式开办,艾乐松变得更加忙碌了;不远处,王志强的红薯地已收割完毕,等待来年播种新的希望。
“因为西部计划来到新疆、爱上新疆、留在新疆,”谈及9年在疆经历,艾乐松用西部计划主题歌《到西部去》的一句歌词形容道,“因为这个选择,我们的青春更有意义。”(完)